乳腺炎的照護

哺餵母乳婦女發生乳腺炎 的機率為25%發生乳腺炎有很多可能的因素
1. 哺餵母奶的次數不夠多:
- 當媽媽很忙碌時
- 當寶寶比較不吃奶時,可能是因為他一覺到天亮,或是餵食不規律
- 因為其它原因改變餵食型態,例如:出外旅遊。
2. 寶寶乳房含得不好:
- 吸奶姿勢不正確,只有吸出一部份乳房內的奶水。
3. 媽媽的衣服或胸罩太緊或是躺著:
- 壓到乳房也會阻塞一部份輸乳管。
4. 阻礙奶流:
- 媽媽在餵奶時用指頭壓住部分的乳房,會阻塞奶流。
5. 乳房引流較差:
- 大乳房因為乳房垂著的關係,使得下面部份引流較差。
6. 壓力與工作過度:
- 媽媽的壓力及過度工作,可能因此減少餵寶寶的次數及時間。
7. 乳房外傷:
- 傷害到組織時也會造成乳腺炎,例如:突然的撞擊,或是意外地被較大的孩子踢到。
8. 乳頭皸裂:
- 也會使細菌進入乳房組織,而造成乳腺炎。

要如何避免乳腺炎?
一旦乳房感覺脹痛不舒服時,先試試不限時間的親自哺乳,讓嬰兒這個「最佳吸奶器」幫忙移出堆積的乳汁。若仍未見改善,就需要求助醫護人員協助處理,以免乳汁淤積而變成細菌的溫床,甚至造成「乳腺炎」。然而乳腺炎的最佳治療方式是讓奶水移出,因此一定要持續哺乳,停餵會讓乳腺炎的情形惡化。
找出發生原因
當乳汁沒有移出,堆積在乳房內可造成乳房組織發炎,稱為「非感染性乳腺炎(阻塞 性乳腺炎)」。有時乳房組織受到細菌感染,經常是來自於破皮的乳頭傷口,稱為「感染 性乳腺炎」。此時,除了局部非常疼痛的硬塊、皮膚發紅外,媽媽還會有發燒症狀及疲憊 的感覺。這時,需要尋找發生原因,並以此做出適合的治療建議。
以「疏通」改善狀況
治療輸乳管阻塞及乳腺炎,最重要的是「疏通」,也就是讓阻塞部分的乳房奶汁流出來。先確認注意乳汁沒有流通的原因並改正:
- 注意是不是寶寶含乳房含得不好? 正確的含乳方式應是:寶寶的嘴張得很大且下嘴唇外翻,而下巴有接觸到媽媽的乳房。外觀看到上方的乳暈範圍比下方來得多。
- 餵奶次數不夠多? 一定要多餵奶,才能使乳汁適時排出乳房;避免4小時以上未哺乳。建議媽媽要多休息,減少餵奶之外的事情。依嬰兒的需求哺乳(夜間也要哺乳),並時常改變哺乳姿勢。
- 注意衣服是否太緊? 避免穿著太緊的胸罩,或是因為躺著壓到乳房造成的壓力。
- 哺乳時避免手指用力壓到乳暈或乳房,而阻塞奶水的流出。
- 如果乳房大而下垂,且阻塞的部分是在乳房下面部分時→可試著在餵奶時,提高乳房, 以幫助乳房下面部分的奶水被吸出來。建議哺餵時,可使用一小毛巾捲成一小捲軸墊在 乳房下。

居家護理指導
- 發炎的乳房仍可哺乳,可先將膿排空後,直接給予寶寶吸吮或用吸奶器將乳汁擠出哺餵。
- 發炎早期,乳房脹痛時可冰敷減輕疼痛,直到症狀改善,但不可按摩,以免症狀擴散。
- 增加水分攝取及提供良好的營養(每日增加 500 大卡熱量)。
- 告知乳腺炎預防方法與症狀出現的處理。
- 餵奶時可改變新生兒的姿勢, 讓寶寶的下巴正對著硬塊處,可以幫助阻塞處奶水的排出
- 穿戴支托性的胸罩或用柔軟的棉墊支托患側 。
- 餵奶的姿勢儘量使乳房靠近新生兒的嘴巴,以免拉扯乳頭,預防乳頭破裂 。
- 餵完奶後可用手指輕壓新生兒下巴使嘴鬆開,不 可硬拔出 。
- 保持乳頭乾燥,勿任意塗抹乳液或藥膏 。
- 經常洗手,餵奶前後務必洗淨雙手 。
- 儘量保持乳汁通暢,約 3 4 小時或自覺奶脹時就排空乳房 。
- 可依醫生指示服用抗生素或止痛藥,治療發燒和疼痛症狀 。
- 建議先暫停工作。請記住,是「母親休息,而非乳房休息」。
感染未改善請即刻就醫
通常阻塞的奶水被排出後,輸乳管阻塞、乳腺炎會在一天內改善。如果症狀非常嚴重,已經有明顯的發燒38℃以上,疲憊症狀,或是乳頭也有破皮皸裂的狀況,或是症狀在奶水被排出後,24小時內仍未改善時,需要看婦產科醫 師,建議回您原生產醫院或可參考國健署孕產婦關懷網站裡的孕產資源,查詢居家附近醫療院所協助您處理。 請醫師看診,適時以抗生素治療,治療期間請持續餵奶或將奶水擠出。一般乳腺炎在用藥後(用藥還是可以哺乳,停餵母乳會加重乳腺炎的情況),發燒的情形通常在 24 小時內消失,疼痛在 24~48小時內消失,皮膚發紅及乳房硬塊在數天至一週內消失。
作者: 榜生聯盟產後護理之家/ 副督導 陳崇萱
參考文獻:
1.:國民健康署孕產期關懷網站(2016,6月)‧乳腺炎產生原因與發生後的處理‧
2.王淑芳、毛心潔、林晶晶、胡怡芬、陳昭惠、郭素珍...謝璧光(2015)‧母乳哺育-理論與實務(新版) ‧台北: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學會。
3.母乳哺育醫療學會(The Academy Of Breastfeeding Medicine)臨床程序4 -- 乳腺炎。
文章出處:榜生聯盟產後護理之家/產婦出住衛教單張